九游会 j9.games:德州中青年干部赴日照考察学习:研产业高质量发展 探乡村振兴 悟“两山”实践 品文化传承

来源:九游会 j9.games    发布时间:2025-10-12 09:43:11
九游会j9登录官网: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0日讯 秋雨如丝,山海如画。日前,德州市委党校第5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员们,带着“为德州找路子、谋新策”的热忱,赴日照市委党校开展为期6天的共享式异地教学。18个现场教学点、4场专题研讨、无数次思维碰撞——从港口码头到乡村民宿,从生态园区到文化古城,学员们边走边看、边听边思,把日照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推动德州高质量发展的“金点子”。

  从“一片叶子”到“千亿产业”,日照绿茶的发展故事让学员们印象非常深刻。“日照绿茶采茶、制茶、卖茶、研学的全链条模式,打破了农业只种地的思维定式。”夏津县苏留庄镇人民政府人大主席、中青班学员张鑫尉说,“桑葚、功能糖等特色产业,也应走品牌化、文创化、电商化之路,比如让桑葚产业融入黄河文化,提升产品附加值。”

  以山东钢铁、日照钢铁为龙头,岚山区成功汇聚180家配套企业,形成近三千亿元的产业集群,让庆云县东辛店镇人大主席、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中青班学员宋志岩感受到集群的力量:“德州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产业也可以打造产业集群,依托本地‘链主’企业,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对接,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实现龙头引领、补链强链。”

  市交通运输局综合规划科科长、中青班学员单冬芝则从日照港“两条千公里铁路直通港区”“内陆到港口一单制无缝衔接”中找到了德州的切入点:“德州虽无海港,但有三纵四横铁路网、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应推动‘三种融合’:一是多种运输方式融合,加快鲁北(乐陵)公铁物流园建设,规划民用机场与内河航道;二是站产城融合,让货物运输枢纽从运输转向‘运输+仓储+电商’,客运枢纽增加商超、文旅服务;三是智能融合,推广无人驾驶运输车、优化铁海E通系统,让内陆腹地变开放前沿。”

  在日照浪潮智能终端产业园,全自动生产线的高速运转让学员们看到了数字化的经济的澎湃动能。“这种技术攻关——场景开放——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正是我们应该的创新生态。”市工信局消费品产业科科长、中青班学员韩晓波建议:“可以在天衢新区划定政策改革试验田,开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综合改革试点,在产业数字化、未来产业布局等方面做差异化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制度成果,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董家楼村借力江北最大黄樱桃基地发展民宿,年增收200余万元,让学员们看到“资源禀赋+产业精准”的乘法效应。夏津县白马湖镇党委副书记、中青班学员李珊珊表示:“乡村振兴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

  市体育局办公室主任、中青班学员刘鹏则聚焦五莲县丁家楼子村的“小微文旅”转型,带来别样思考:“这个356口人的小村,敢抢苏轼文化资源,把‘且将新火试新茶’作为茶产业标语,实现年增收100余万元。”他结合德州实际建议:“我们有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颜真卿《祭侄文稿》等文化IP,应打破非本土籍不宣传的桎梏,整合乐陵小枣、齐河黄河等资源,打造区域旅游共同体,让小资源释放大价值。”

  松柏镇窦家台子村“三任书记接力产业升级”的故事,更让武城县人才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中青班学员谈庆超深感“蓝图接力”的重要性:“从种苹果、卖樱桃到发展民宿,40年一张蓝图,实现年增收600余万元。这提醒我们,乡村振兴不能换届换思路,要保持历史耐心,让产业升级踩实每一步。”

  平原县绩效考评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中青班学员李静怡则结合自己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我们要持续优化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重视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更要突出生态保护、产业融合、文化‘两创’等质效,引导各乡镇立足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走出更具特色、更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

  学员们还共同建议,德州可参考日照“民宿高水平发展三年行动”,结合本地乡村资源,出台专项政策扶持乡村民宿发展。同时,借鉴《日照绿茶保护条例》,为德州小枣、桑椹等土特产制定品牌保护与提升方案,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在五莲县“两山论”实践基地展馆,学员们看到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成功路径。“从十年九旱到满目青山,五莲县七十多年的绿色接力告诉我们,‘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双赢题。”乐陵市市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中青班班长苑超凝视着1947年荒山秃岭的老照片,再对比眼前林果飘香的实景图,心潮澎湃。“德州也要充分的发挥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推出更多‘生态+体验’线路,将散落各县市区的生态文旅产品有效串联、集中打包,加速推动生态资源向消费体验转化。”苑超说。

  白鹭湾美术馆小镇更是让生态“变现”有了艺术范儿。这个小镇以艺术唤醒废弃矿坑、文创激活乡村资源的模式,建成12个世界级原创建筑。“这不只是造景,更是造产——用‘艺术+旅游’激活沉睡资源,为德州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打开了新视窗。”市生态环境局人事科科长、中青班学员刘春霞感慨道。

  海龙湾通过生态修复,将传统港口改造为金沙滩的成功经验,则引发了临邑县公用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中青班学员李莹的深入思考:“从工业岸线到生态岸线,海龙湾的蜕变证明,生态投入不是负担,而是最具潜力的发展投资。德州虽没海,但可以借鉴这种生态重塑思维,高标准推进沿运河、马颊河滨水绿道体系建设,串联古迹、社区与商业区,配建口袋公园和文化节点,让蓝绿交织成为城市底色,让市民在亲水近绿中感受生态福利。”

  “要用好‘生态+健身’提升影响力。”多位学员建议,常态化举办德州运河国际马拉松、环德州自行车赛、“德BA”等具有生态特色的节庆赛事活动,提前策划赛事经济周边产品,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和销量。

  在莒国古城与莒州博物馆,市卫健委妇幼健康科科长、中青班学员左佳亨深刻感受到“以文润城、以文化人”的生动实践:“德州也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应深入挖掘黄河、大运河文化内涵,做好运河古街、码头等历史遗存保护,复原漕运场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街区,让民间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

  宁津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县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青班学员杨瑞则从品牌构建角度提出建议:“要深入实施文化品牌计划,推动黑陶、剪纸等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IP。同时,像日照绿茶从农产品跃升为文化精品一样,我们的德州扒鸡、乐陵小枣、宁津蟋蟀等也要走文化赋能之路,提升品牌溢价和产业价值。”

  本色——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中,13,341位老党员“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的本色精神,令多位学员动容。大家一致认为,德州要整合本地红色资源,打造沉浸式教育基地,运用数字技术让红色故事更鲜活,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日照文化‘两创’的生动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弘扬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不只是建展馆、做展板,而是要做成情景剧、研学课,让文化活起来。”平原县王庙镇党委副书记、中青班学习委员费语嫣说,“作为中青年干部,我们要以创新思维探索文化资源活化利用路径,推动文化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民生服务深层次地融合,切实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软实力。”

  大家一致认为,文化传承不是静态保存,而是要在创新中活化、在融合中发展。建议德州立足“两河”文化本底,打破传统一、二产业与旅游业的界限,做好“文化+”文章,通过产旅融合、农旅结合等方式,形成相互促进的产业ECO,让历史文脉真正成为赋能城市发展、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

  此次考察是德州与日照党校系统开创共享式异地教学模式的生动实践。这一创新机制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核心,突破了地域界限,实现了教学资源最大化利用。通过双向走进、互换课堂的形式,既让学员走出日常环境,在鲜活实践中开阔视野、启发思路,又以较低投入实现了培训成效的显著提升。这种投入少、见效大的创新路径,将固定课堂延伸至港口、乡村、产业园,让学员带着岗位问题学、结合德州实际思,实现沉浸式成长。

  “以前只在本地党校学理论,这次能够到日照看实践,感受完全不同。”市社科联学会部部长、四级调研员、中青班学员赵璎珞说,“这种沉浸式教学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党的创新理论是如何重塑着一个地方的发展面貌,启示我们社科工作者,必须让脚上沾满泥土、让研究扎根实践,把实践密码转化为理论方案,更好地服务德州经济社会发展。”

  庆云县12345热线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中青班学员张天龙则认为这种模式打破了内陆思维:“日照向海图强的开放胸襟,让我们跳出德州看德州。比如借鉴日照‘海铁联运’模式,德州可以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物流中转基地,争取设立保税物流中心,让通道变枢纽,这就是共享式异地教学带来的思路突破。”

  “日照市委党校深挖红、蓝、绿、金、黄等优质资源,开发现场教学点48个、精品线名,深入解读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为我们发挥党校阵地作用,推动德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第58期中青班班主任于潇珊指出:“我们将加强改革创新,整合红色基地、产业园等现场教学点及主题线路,打造‘理论+本地实践+文化’的特色教学场景,推动培训与产业合作、文旅消费有效衔接,以共享式异地教学促进德州经济发展。”

  考察结束后,学员们迅速开展“找路子、谋新策”专题研讨,从改革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交通升级、文旅融合、生态转化、机制创新等6个角度,为德州发展提出17条意见建议,将感悟转化为具体行动。

  “此次日照之行带着问题去,揣着办法回。”市接待事务中心接待一科科长、中青班党支部书记薛朝议表示:“学员们来自不同的岗位,每个人的感悟都是靶向建议。下一步,我们将以实干作答、用实绩交卷,把所思所获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德州实践的实际行动!”